在成都街头找灵感:一个野生运营团队的真实生存指南
去年夏天我在春熙路啃着冰粉刷手机时,突然被一条”四川小红书运营团队招人”的推送击中。当时心想: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吗?三个月后,当我真正坐在锦江区共享办公空间的工位上,才发现这个行业远比想象中魔幻——我们团队曾为推广火锅底料,在太古里策划过”火锅香水试闻会”,也因为拍汉服视频被保安追着跑过三条街。
那些官方攻略不会告诉你的秘密
不同于北上广的精致化运营,四川团队的杀手锏是”接地气的疯癫”。同事阿杰为了拍熊猫主题视频,在成都大熊猫基地蹲守半个月,最后剪出来的片子却因为熊猫打喷嚏上热搜。这种”计划赶不上变化”的惊喜,反而成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。有次做川菜教程,博主不小心把豆瓣酱甩到天花板,粉丝反而留言:”姐姐这个抛物线太专业了!”
为什么说”土味”才是流量密码?
在成都做内容必须学会”又土又潮”。我们团队有个铁律:所有脚本必须经过”嬢嬢评审团”审核。上周刚被毙掉一个美妆视频,就是因为太”装”——真正的四川妹子涂口红都会顺便啃兔头。现在爆火的”川普带货”系列,其实就是照搬茶馆里嬢嬢们唠嗑的方式,意外获得60万点赞。
从玉林路到流量池:我们的内容炼金术
记得第一次做线下快闪活动,我们在宽窄巷子搞”火锅奶茶”体验店,结果因为排队太长被市民投诉。但正是这次”翻车”,让我们发现四川人最爱看什么——不是精致摆拍,而是真实热闹的市井画面。现在团队每个月都会组织”街头突袭拍摄”,有时在人民公园拍采耳,有时在建设路拍吃货挑战,这些接地气的内容反而更容易出圈。
怎样用方言打破传播壁垒?
我们测试过,同样的内容用普通话发布和用四川话发布,后者互动量能高出3倍。但要注意不能为了方言而方言,比如”巴适”这个词,必须配合具体的场景使用——吃火锅时喊”巴适得板”才有效果。最近团队正在研发”方言表情包”,打算让熊猫IP说四川话卖萌。
在35℃高温下做运营是什么体验?
成都的夏天对运营人来说就是地狱模式。上个月拍荷花池批发市场视频,摄影师中暑三次,博主妆花了补了七次。但正是这种”野路子”打法,让我们积累了大量真实素材。现在团队有个传统:每个月必须有一天”街头暴走日”,随机找路人聊天找灵感。有次在锦里遇到个卖冰粉的大爷,他随口说的”甜水面配折耳根”成了爆款文案。
团队管理有哪些”川式智慧”?
我们没有KPI考核,但有”火锅奖励机制”——每个月流量达标就集体涮毛肚。最有趣的是”摆龙门阵”头脑风暴法,大家围在茶馆里边喝茶边瞎聊,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创意。最近刚孵化的”川味冷知识”账号,就是源于一次关于”夫妻肺片没有夫妻”的争论。
未来我们要做四川文化的”翻译官”
看过《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sL2w7djIvUvljZ_yUlPbqA》说的”在地化运营”观点特别认同。我们正在尝试把三星堆文物做成表情包,把川剧变脸和电竞结合,甚至计划和成都地铁合作”方言报站”活动。四川从来不缺好故事,缺的是会讲故事的年轻人——而我们想成为那个桥梁。
如何用小红书推广地方特产?
别一上来就卖货!先做”产地故事”系列,比如我们的”花椒生长日记”拍了整整二十八集。关键是要展现产品背后的文化,像郫县豆瓣要拍老师傅翻晒的过程,灯影牛肉要讲它的历史渊源。记住:小红书用户是为情怀买单的。
短视频创作怎样突出地域特色?
我们总结出”三味法则”:视觉上要有辣椒红和熊猫黑,听觉上必须加入麻将声和茶馆吆喝,味觉上要让观众隔着屏幕流口水。最近爆火的”成都人的一天”系列,就是用早餐蛋烘糕开场,中午串串收尾,中间穿插方言金句。
新手如何快速融入本地市场?
直接去人民公园蹲点!观察本地人的生活方式比任何市场调研都有效。我们团队新人入职第一课就是”当三天茶馆服务员”,现在大家都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成都话。记住:在四川做运营,脸皮厚比学历重要,会吃辣比会写文案重要。